钢铁工匠胡惊雷用“撒芝麻”绝活投喂AI
7月21日,49岁的胡惊雷穿行在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硅钢部生产线,专注调试着设备。他是武钢有限硅钢部热处理技能大师,也是全国劳动模范。
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AI学员”。他尝试将自己30年来摸爬滚打的技术经验“灌输”给AI模型,打造“不会退休的数字老师傅”,把这门复杂精细的技术传承给更多年轻工人。这也是一位老党员面对新时代产业变革交出的又一份答卷。
2012年,武钢成立了“胡惊雷技能大师工作室”。十多年来,已走出上百名徒弟,成为武钢硅钢技术代际传承的重要基地。然而,胡惊雷并不满足于“传一代、带一代”。他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和我的徒弟们都退休了,技术还怎么传下去?”
就在上个月,胡惊雷走进了武汉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这一次,他是认真听讲的学生。技术工程师计划为他打造一个专属“数字人”。
接下来,胡惊雷尝试将自己30年来的操作规范、经验笔记、应急判断等“脑中绝活”,系统性地输入武钢的智慧决策系统,并对接AI模型进行训练。
“感觉就像给它装上了我的大脑。”他笑着说,“以后,就算我不在生产现场,它也能24小时在线解答,照样带徒弟。”
在胡惊雷看来,这是一次角色的转变,更是一次工匠精神与未来技术的深度融合。
“硅钢就像钢铁行业的‘皇冠明珠’,而取向硅钢,更是明珠中的明珠。”在车间,胡惊雷说着,轻轻抚摸刚下线多个工艺参数,要在高温高压情况下把钢材压到一张纸那么薄。“难度好比撒一把芝麻,但芝麻尖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这样比喻。
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胡惊雷连续奋战数月,自主摸索出“全国产化高磁感取向机组脱碳退火操作法”,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三峡电站、华龙一号、白鹤滩等大国工程提供了高性能取向硅钢,为“国之重器”装上了“中国芯”。
而在另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里,胡惊雷同样展现出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的力量。
胡惊雷因抽水泵有了灵感,用两个不到200元的配件彻底解决困扰行业30年的氧化镁涂层结垢顽疾。这个“控制氧化镁涂层机结垢飞溅装置”在整个硅钢部同类机组推广使用,年降本增效超过1000万元,还获得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特等奖。
“胡师傅就是我们这儿的定海神针。”武钢有限硅钢部取向连续退火分厂党总支副书记王程这样评价道,“他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无论严寒酷暑,胡惊雷每天早上5时半准时到岗,第一件事就是复盘前一天的生产数据,紧接着制定当天的操作计划,从未改变。
35岁的武钢有限硅钢部工艺区域工程师李胜金,是胡惊雷众多徒弟中的一员。他还记得第一次跟师傅操作上手时的情景:胡惊雷把积累下来的工艺要点,手写成册交给自己。“他说,‘我把我的知识全教给你。你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武钢也会更强。’”
这样的传承从不藏私。多年来,胡惊雷主编的《硅钢热处理实用手册》字数超过20万字,被誉为年轻技工的“操作宝典”。“胡惊雷技能大师工作室”也已成为技术人才的孵化器,至今已培养出技师15名、机长6名、技术骨干130余人,还涌现出技术状元3名、班长32名。
不仅在车间带徒授技,他还受聘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每年在工厂、学校两头奔波授课20多场,将一线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长江日报 记者汪甦 通讯员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