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隐藏在深山里的神秘研究所研制的是高科技军品现已荒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国开始实施一项关乎未来发展的宏大计划,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当时,国家决定将沿海和大城市的许多工厂、科研机构及高校迁移到内陆,以增强国家的工业能力并确保国防安全。这些内陆地区被划入第三道国防战线的保护之下,因此,工业转移行动便被命名为“三线建设”。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持续了整整三十年,耗费了国家四分之一的财政支出,数百万人的积极参与,使得这项建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比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历史壮举。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场大规模的工业迁移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建设行动,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线建设”项目的核心要求之一是隐蔽性,它要求工程建设要具备地理优势,如依山傍水、分散布局,以避免敌国的核攻击和空袭威胁。因此,许多项目被设立在偏远的山区和森林中,利用自然屏障来隐藏工厂和科研基地。四川省达川区平滩镇的深山里,藏着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设施。这个名为国营平江仪表厂的地方,代号“7301所”,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装备生产中心,专注于特殊水雷仪表的制造。这座厂房的选址和功能,正是“三线建设”精神的体现。
根据当时达县三线建设的规划,南北两条线基地位于北线,今为万源市。传闻中,万源市升格为县级市,和062基地的设立有着直接的关系。062基地的核心任务是火箭与导弹的研发与制造。南线基地则设在达川区的石板、平滩和大竹县等地,这里是海军系统的机密单位,致力于特殊水雷、深水炸弹等重要军品的研发。两个基地的合理分工,确保了每个基地都能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平江仪表厂的建设始于1966年,到1970年投入全面生产。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生产区内,科研楼、办公楼及各种车间一应俱全,包括维修车间、热处理车间、精密制造车间等,此外,还有计量室、保密站、通讯站等关键部门,保障了工厂运作的高效与安全。生活区为员工提供了全面的居住与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宿舍、食堂、礼堂和娱乐场所等。此时,基地的员工人数约为2000人,加上家属,整个生活区的总人口接近5000人。按照三线建设的规模,这样的单位应当是一个县团级单位。然而,由于基地的特殊性质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平江仪表厂被认为是副师级单位,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团队。
随着基地的建设完成,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以及科技人才陆续迁往这里,以提升研发实力。这些人才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知识,也为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推动了基地的技术进步。除此之外,基地还招募了大量的转业军人和民兵营的积极分子,这些人带着极强的执行力和团队精神,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撑。这种人才结构的形成,使得平江仪表厂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上迅速发展。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高科技研究机构和军品研发单位对国家而言,都是无价的财富。平江仪表厂与铜江厂类似,拥有极高的安全防护等级。厂区内驻守着大量的军事力量,确保工厂的机密不受外界干扰。在那个时代,三线工厂的存在极为神秘,外人无法随意进出,任何有可疑行为的人都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甚至遭遇极端的处理。虽然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过于严苛,但在当时,它们是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必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062基地和064基地的研究方向逐渐趋同,因此在1985年,这两个基地进行了合并,064基地的代号被废止,保留了062基地的名称。同时,平江仪表厂与大竹县的竹江机械厂在1992年合并,成立了航天设备电子研究所,后来于1999年迁往城市发展,告别了山区的环境。平江仪表厂和其代号为7301的单位,完成了在三线建设中的历史使命,走过了既充满神秘感又富有历史意义的过程。
平江仪表厂迁走后,原址的资产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由于该地位置偏远,缺乏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最终这里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用。随着时间流逝,这座曾经热闹且充满神秘的工厂区域,逐渐沉寂下来,变得越来越安静。曾经的热闹与兴盛随工厂的搬迁而消失,逐渐恢复了最初的宁静。这个变化,象征着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蓬勃发展到冷清寂静的退场,最终回归了它的原始状态。也许,这就是这片土地的最终命运。
本文为一篇笔记型文章,记录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当我回望这段往事时,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与感慨。本文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反馈,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本篇文章为原创,若有抄袭行为,必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