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草帽出口创汇640万?这家企业有两把刷子
在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形似草帽的核电用进出口接管(俗称“草帽”锻件)尤为抢眼。
这些产品是为埃及达巴核电项目和廉江核电项目提供的主蒸汽进出口接管,共计30多件,产值超过2000万元,其中出口埃及16个,创汇640万元,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交付。
目前,公司正加紧生产以满足订单需求。在航天新力的机加车间,一个接管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周期大约需要一个月,从刚开始原材料锻造到粗加工成半成品再到热处理,经过精加工后出口至埃及。
据公司综合部谢林鸿介绍,这款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MSR)用主蒸汽进出口接管,因其马鞍形状类似牛仔帽,故得名“草帽”锻件,通过采用薄壁异形曲面近净成形技术和防变形热处理技术,公司成功实现了该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了进口产品,成本降低了一半,制造周期提升了一倍。该产品制造技术荣获1项国家专利,并获得贵州省专利优秀奖;同时,通过了中国核能协会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并成功替代进口。
在一块展板旁,谢林鸿指着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所需的主螺栓紧固件说,2024年,航天新力的11万件产品供应全国核电项目。航天新力自2010年起实现了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M155主螺栓的国产化,提升了国产核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水平,填补了我国在高精度、高强度、大规格螺纹件制造技术领域的空白。
从主蒸汽进出口接管到主螺栓,航天新力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公司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
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材料研究所所长王海军说,我们制定了研究院近期建设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凝练了新型耐热铝合金、新型铝锂合金、前沿中熵合金、高品质铝锭中间合金等研究方向,逐步推进材料设计、先进制备、精密成型、精准控性控相、复杂构件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最终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实现产品技术更新迭代,助力新材料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家有着发展底蕴的企业,航天新力在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已辛勤耕耘50余年。从最初的人员和资源匮乏,到如今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公司已成功突破国内领先技术十余项,掌握锻件制造工艺百余种,并申请发明专利130余项,其中40多项已获授权。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解决航天先进金属材料研发滞后、体系不完善以及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航天新力公司针对天空、深空及外星等极端环境的挑战,成功自主研发出具有高强度、优良韧性、抗腐蚀和耐低温特性的新型NC2合金。
航天新力公司紧跟国内外航天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航天装备的实际需求,深入进行了超高强度钢、先进铝合金、高熵合金等材料的原创性技术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悉,超高强度钢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的超高强度钢存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批次质量差异等问题,导致制造成本上升和质量控制难度增加。
为应对这些挑战,航天新力建立了涵盖“冶炼—锻造—热处理—机加—检测”的完整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工艺优化,公司实现了超高强度钢原材料的自主冶炼,提升了生产力,并降低了成本。
“在先进铝合金的研发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的主管工艺师张恩贵表示,传统耐热铝合金仅能在100℃-150℃的温度下工作,而经过材料和工艺升级后,航天新力生产的耐热铝合金能够在高达300℃的环境中稳定运行。
“我们的团队成功掌握了800H材料核心锻件的制备技术,并圆满完成了首次国产化替代的研制任务,该任务已顺利通过了评审。”航天新力工艺部副部长张明桥向记者介绍。
在我国的第一个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核堆电站示范工程中,航天新力在高温气冷堆锻造研发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张明桥表示:“面对技术、锻造、加工三大难题以及这一领域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我们航天新力人迎难而上,自主研发,最终在国内率先实现了800H材料30000小时长时试验的成功,达到了合格标准。”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面临的复杂恶劣环境越来越多,现有的金属材料性能逐渐显得不够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航天新力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前沿高熵合金材料。
加大人才投入,推动研发力度,航天新力实现技术重大突破。目前,航天新力已经成功研发出两种高熵合金产品,它们分别在高温及低温环境下能展现出优势,比传统金属材料更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性能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航天新力的研发中心,研发团队正紧锣密鼓地汇总分析样品数据,3D打印机忙碌地构建着一个个等比例模型。
在金相实验室,技术人员潘大超专注地检测高温合金的晶粒度,这里到处是研发、制样、分析的繁忙景象。
公司对专利实施定期评估和分级管理,对具有高价值的专利进行重点保护和监控,同时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或无转化价值的专利。此举体现了对知识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航天新力积极鼓励科研技术人员申报专利,每年根据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对员工进行丰厚奖励,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氛围。
此外,公司重视人才在攻克关键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与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强化人才培养和研发创新,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
一边是创新不止,一边是订单不断,科技创新,公司产品不断获得市场认可,航天新力正带着“新品”,不断走向国外市场。
2022年11月22日,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增强热负荷第一壁首件制造完工见证仪式在遵义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据了解,探索开发核聚变能源的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总投资上千亿元,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多边大科学合作项目之一。其“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直接面对芯部一亿度高温等离子体,被喻为ITER的“防火墙”,是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
“贵州航天新力铸锻公司从80年代参与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开始,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为我国大大小小20多座核电站生产核心部件和配套产品,总量达到上百万件。”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谢林鸿介绍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该公司参与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技术装备,正在走出国门。
“2017年7月,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温镍基合金水室隔板等部件,随着我国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三台蒸汽发生器正式出口海外。而成功中标ITER,不仅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高质量,也让航天新力收获了近5亿元订单。”李明尧说。
现在,凭借参与国际多边大科学项目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航天新力正在积极参与国内“人造太阳”项目的建设。
“接下来,我们仍将坚持守正创新,聚焦航天、核电以及新材料板块,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李明尧表示,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贵州新力与德国KSB公司、德国EMS公司、英国SC项目、法国QUIRI公司、法国新核电项目、法国ITER(人造太阳项目)、南非核电项目、巴基斯坦核电项目等进行深度合作,将在航天、核电、新材料等领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